【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倪浩】美國彭博社14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美國商務部計劃將長江存儲等30余家中國企業拉入“實體清單”,除非這些企業從美國商務部獲得特別出口許可證,否則將被禁止從美國供應商那里購買技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4日下午就此報道回應稱,這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行徑。
美國商務部在10月7日已將包括長江存儲在內的31家中國企業或實體列入“未經核實清單”。彭博社說,這意味著美國當局無法證明這些公司是否支持中國軍方,被列入清單的企業有60天的時間證明其產品不會用于軍事最終用途,否則有可能被拉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被實行貿易禁運。
美國商務部60天期限在12月6日到期,英國《金融時報》據3名知情者的消息稱,美國商務部最早將于本周將這些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從而成為美國打擊其認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中國科技企業的最新努力。
汪文斌在14日下午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一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他國企業采取歧視性不公平做法,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這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行徑。汪文斌指出,美方做法嚴重損害中美企業間的正常經貿往來合作,嚴重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嚴重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這不利于中美兩國,也不利于世界。中方將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機構的合法權益。
在美國醞釀進一步打擊中國科技企業前不久,美國派出了高級代表團訪華。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一方面打壓中國,另一方面又想與中國進行合作,表現出明顯的兩面性。呂祥認為,“兩面性”根植于當今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最深處,也是其“以競爭為中心”的對華政策的具體表現。一方面,美方在關鍵領域挑起“競爭”,然后試圖“管理競爭”,也就是要讓中國順服美國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美方又利用其在一些關鍵領域的優勢壓制中國的競爭能力,期待美方獲得永久不受挑戰的單方競爭優勢。這樣的圖謀,勢必嚴重破壞幾十年來形成的全球產業分布和基于市場供需的供應鏈,中短期內對中國相關企業的負面影響也將是較大的。
呂祥認為,一個清楚的事實是:美國政客的所有考量都是眼前的得失,他們可以在中短期內限制中國企業的生產和供給能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泯滅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短則三五年,長則五六年,中國一定能夠走過這段“灰暗期”,建立起自主可控并具有強大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