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作出重要戰略部署,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中華美學精神源自悠久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氣派在審美層面的體現。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備、意境深遠?!耙饩成钸h”是中國傳統詩畫藝術的獨特審美價值。中國傳統詩畫藝術創作是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正如清代畫家笪重光所言,“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就使得中國傳統詩畫藝術的境界主于“意境”之美。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通過意境的創構,將主觀生命情調與客觀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表現出鳶飛魚躍、活潑玲瓏的藝術世界。畫家和詩人用筆墨丹青描繪的“意境”,是藝術表現里“情”和“景”的交融共鳴,是創作者靈魂深處生發的頓悟和震動,源于其對自然萬物的敏銳洞察。藝術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可以幻化出多彩多姿的美。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也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實體能夠如量傳達的。藝術家內心涌動的情感氣韻,只有通過大自然山川草木、云煙明晦的生動變幻,才足以表象。
“形神兼備、意境深遠”不僅是傳統文藝作品審美價值呈現的最高境界,也在成為電視藝術創作的審美風尚。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要立足當代實際、展示時代精神,將“傳統”與“當代審美旨趣”結合,將藝術創造力與中華文化價值融合。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藝術家都是時代之子,都要透過時代風格展現時代精神與民族風貌。中華美學精神并非僅是深藏在歷史深處的文化遺產,更應當成為當代文藝創新的鮮活元素。當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傳統文化精髓被注入到當代性的表達形式中,中國藝術才會真正煥發出新的時代價值與美學魅力。
近年來,以央視為代表的電視文藝工作者圍繞傳統文化的“時代新生”,積極探索多元視聽表現形式,推出了《美術里的中國》《藝術里的奧利匹克》《詩畫中國》《大師列傳》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藝術文化節目,生動詮釋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內涵。其中,大型文化節目《大師列傳》采用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列傳”筆法,從藝術史的視角講述了鄭小瑛、范揚、馮大中等七位新時代藝術大師在創作之路上不斷求索的“心靈史”。節目充分運用當代前沿數字技術,將藝術創作融入虛擬VR空間,對經典畫作中的意境進行了“虛實轉換”,在熒屏上營造出山水靈動、魚鳥躍然的“沉浸式意境”,帶給觀眾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沉浸式美學”。在畫家王明明這集節目中,制作人員結合實時渲染的虛擬場景,將晴空一鶴排云上、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境生動表現出來,使觀眾仿佛能感受到黃河奔騰而下的速度與力量。在畫家馮大中這集節目中,主創團隊運用前沿技術制作出主持人和畫家步入山林以及老虎飲水的場景。一彎新月高掛上空,一只老虎正在低頭飲水,潺潺的流水聲配合著老虎悠然自得的神態,整個場景充分還原出中國畫名作《曉風殘月》描繪的那種靜謐和諧的意境之美。
新時代呼喚偉大作品,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當代文藝創新應當以中華美學精神作為淵源和內蘊,以當代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重塑“傳統”、激活“傳統”,從而使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轉化為具有當代精神和當代價值的藝術精品。
在新時代文藝的偉大實踐中,文藝工作者要勇于擔當時代使命,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彰顯中國審美旨趣,以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形式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